服务热线:400-1644-678 网址:www.00695.com
媒体新闻

公募“降佣”实施,将带来哪些连锁反应?

2024/7/5 7:05: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1日起,《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稳步推进。记者日前从业内获悉,今年以来,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已与券商重新签署新费率协议或签订补充协议,落实相关规定。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佣金新规正式落地带来的最直接效果,便是基金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从长远来看,此次新规也正在重塑公募基金的行业生态,倒逼基金公司减少对外部销售渠道和研究平台的依赖,提高自身投研能力。

签署补充协议落实降佣

具体来看,《规定》共19条,主要包括与调降费率、强化监督有关的四方面核心内容,一是调降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费率;二是降低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三是全面强化基金管理人、证券公司相关合规内控要求,明确监督职责;四是明确基金管理人层面交易佣金信息披露内容和要求。

其中,备受关注的佣金费率方面,根据佣金新规,被动股票型基金产品的交易佣金费率不得超过万分之2.62;其他类型则不得超过万分之5.24的标准执行。

南都湾财社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今年以来,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已经逐渐收紧派点,并在近期与券商重新签署新费率协议或签订补充协议,按照新规调整交易费率、清理交易席位,并统一归口到券商研究所进行签约,协议的诸多细节发生了变化。“6月底,按监管新规要求,新费率协议已签署完毕,执行到位。”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据中金非银及金融科技团队测算结果,预计交易佣金费率将下降40%,对应年化让利投资者逾60亿元。

除佣金费率外,《规定》将证券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由30%下调至15%,从而进一步强化分配行为监管,切实防范利益输送。Wind数据显示,基金公司向单家券商支付佣金比例超过15%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券商控股公募基金公司。

大幅降低基金投资者交易成本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轮公募行业费率改革突出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监管导向,针对公募基金佣金支付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立足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引导行业机构切实端正经营理念,把维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专注提升客户服务能力,降低客户交易成本,提供更加优质的证券交易、证券研究、资产管理等服务,促进形成良好的行业发展生态。

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全市场公募基金交易佣金费率分别为万分之7.863、万分之7.856和万分之7.580,约为散户交易佣金费率的四倍。有业内人士指出,佣金新规正式落地带来的最直接效果,便是基金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降低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有助于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活跃度,也有利于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形成良好的发展生态。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此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规定》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基金证券交易佣金制度,降低基金投资者交易成本,有利于引导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进一步端正经营理念,专注提升投资者长期收益,提供更加优质的交易、研究和投资服务,促进形成良好的行业发展生态。

公募基金相关人士表示,短期来看,《规定》有助于着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通过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不仅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还积极让利于投资者,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投资者,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与投资者利益更加协调一致。

中期来看,通过降低佣金费率和限制佣金分配比例,能够促进券商回归“研究+交易”的业务本源,一方面可以加强券商对公司、行业和市场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准确、全面的信息和分析报告,这些专业研究报告能够帮助基金管理人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把握投资机会,提升基金的投资决策能力。

另一方面,券商作为证券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可以通过提供高效的交易执行服务,为基金管理人提供更低延迟、更稳定的交易环境,这有助于基金管理人获得更好的交易执行价格,降低交易成本,并增强市场流动性。

有望重塑行业格局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交易成本的大幅削减,从长远来看,此次新规也正在重塑公募基金的行业生态,倒逼基金公司减少对外部销售渠道和研究平台的依赖,提高自身投研能力。

“在‘降佣’的大背景下,基金公司可能面临外部研究支持不足的挑战。”一家头部公募的投研人士表示,这种变化会迫使基金公司加大自身的研究力度,以维持投资决策的质量和精准度。不过,他认为,那些已经拥有强大研究团队和充足研究员储备的基金公司总体还是能够较好地适应这一变化,保持其市场竞争力。

就竞争格局而言,中金非银及金融科技团队表示,头部基金公司具备更强的规模体量和盈利能力,可内部自行承担更高的渠道、第三方服务(如金融终端、专家咨询等)支出;中小基金公司自身盈利能力相对较弱,在总体购买力下降过程中或将减少对于渠道及投研等各方面的投入,相较头部公司的竞争力或将进一步降低,长期来看,行业分化有望加剧。

从业务布局来看,中金非银及金融科技团队表示,结合此前第一阶段基金降费的实施,过往作为盈利重要支撑的主动权益类产品的投入产出性价比有所下降,基金公司或将加大对于固收+、资产配置型、ETF等产品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进一步寻求业务的多元化(如基金投顾、养老金融服务、公募REITs、国际化拓展等)。“针对基金公司以上潜在的新需求,我们认为券商的机构服务业务发展的侧重点亦可能发生一定的调整。”

展望券商研究行业未来竞争格局,中金公司非银金融及金融科技行业组长、首席分析师姚泽宇认为:“短期来看,将研究业务定位为核心业务的中型特色券商,或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加强投研份额的争夺;而对于客群多元、业务综合的大型券商而言,其研究兼顾对外输出及对内赋能的职能,或将对研究业务保持战略性投入。长期而言,伴随部分券商对于研究业务定位的调整,以及部分中小型机构的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将明显提升。”

“这次交易佣金的调降,对整个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件影响深远且利远大于弊的事情。”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余洋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规定》的发布,对降低公募基金持有人成本,理顺公募基金与卖方研究的关系,促进市场公平公正的正面意义重大。该政策短期内或许会对公募基金和卖方研究造成一些影响,降低券商卖方研究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券商研报作为公共品的供应。但总体而言,它改变了过去扭曲的资源配置,对整个行业未来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积极作用。

焦 点

已经发出的薪酬可以追回吗?

在谈论到“公募退薪”这一话题时,有不少人都发出了如此疑问:已经发出的薪酬可以追回吗?据了解,此举对于基金业而言尚属首次。不过,在同为金融业的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了常态化政策。去年年底,银行的“反向讨薪潮”还曾引发市场热议。

2021年初,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及,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可以追回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超额发放的绩效薪酬和其他激励报酬,包括:财务报表重述导致财务依据信息发生较大调整;绩效考核弄虚作假;违反薪酬管理程序;其他违规或错误信息发放薪酬的。从相关规定来看,重点在违规违纪、弄虚作假和监管指标、风险管理。

公募退薪传闻四起,内部人士称有心理预期

近日,有市场消息称,某央企要求旗下公募基金公司在6月底至8月中退回2023年发放的超过290万元的薪酬,且不区分奖金归属期、是否属于往年递延。

针对“薪酬超过290万元的部分需退回”这一说法,南都·湾财社记者询问了多家头部公募基金的内部人士,多位公募人士表示不知情,暂未收到监管层出台此类规定的通知。

也有不愿具名的央企系公募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我们公司还没有明确的通知,但行业里的传言的确也对大家的工作状态造成了很大的扰动。实际上这几年来市场回调,我们作为从业人员时刻也处于高压状态,目前面对这样的结果,倒也有心理预期。”

多家公募基金人士称“对传闻不知情”

近期,关于公募基金经理降薪、限薪、退薪的传闻一直备受关注。今年以来,公募行业常有薪酬上限传言,从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到100万元左右,版本几经更迭。

6月初,一则“公募基金300万年薪以上或被要求追溯退还”的消息就在市场流传。南都湾财社记者向多家头部公募基金求证。多家公募基金人士均表示:“对传闻并不知情,完全没有收到通知。”

6月底,市场传闻再起。6月26日,又有市场传闻称,某央企要求旗下公募基金公司在6月底至8月中退回2023年发放的超过290万元的薪酬,且不区分奖金归属期、是否属于往年递延。

针对“薪酬超过290万元的部分需退回”这一说法,南都湾财社记者询问了多家头部公募基金的内部人士,多位公募人士表示不知情,暂未收到监管层出台此类规定的通知。“我们现在就是啥也不知道的状态,但架不住‘小作文’太多了。”一位央企系公募人士告诉记者。

有公募人士表示,传言已对大家工作造成影响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头部公募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我们公司还没有明确的通知,但行业里的传言的确也对大家的工作状态造成了很大的扰动。实际上这几年来市场回调,我们作为从业人员时刻也处于高压状态,目前面对这样的结果,倒也有心理预期。”

“只不过我们作为打工人,也期盼着整顿的力度不要太大,再给大家一些时间和空间,去做好工作。”该头部公募人士说道。

此前,有媒体报道,确有央企旗下公募基金实施限薪举措,且自2022年起超出标准的退薪工作已启动,但退薪标准并非上述290万元,而是达到一定标准后部分退回。

此外,6月28日,市场还有传言称,已经有银行推出了针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退薪贷”。针对上述说法,南都·湾财社记者同步向业内多家银行机构了解最新情况。不过上述银行人士均回应记者称:“银行并未推出‘退薪贷’这款产品,我们自己也没听说过。”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