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开的多场会议中,“货币政策”被频繁提及,这被市场看作是决策层定调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信号。
4月1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2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也指出,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
加上经济数据在一季度出现好转,在此背景下,也引发了货币政策是否会相对收紧的讨论。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明明认为,政治局会议未提及“六稳”和“逆周期调节”,只是因为经济环境发生了改变,并不等于政策转向。
“从政策面来看,宽货币并未结束,组合的调整才是重点,稳住短期流动性的同时平滑信用增速存在必要,特别是重提‘房住不炒’正是由于一季度融资过快增长导致一线城市房价存在上涨压力,所以稳货币+宽财政+紧信用将成为下一步政策组合。”明明称。
货币政策宽松终结?
作为下阶段经济工作的定调会议,4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化解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2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也指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减税降费要尽快落实到位,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
对于“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央行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这样解释:“今年的松紧适度,就是要把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大体上和名义GDP的增速保持一致。”
虽然“稳健的货币政策”表述未发生变化,但业内有观点认为,宽货币很可能已进入观察期。相比去年四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此次会议没有再提“六个稳”,而且重提“结构性去杠杆”。
一季度宏观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6.4%,信贷、社融及M2增速也普遍高于市场预期,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下行压力有所缓解。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考虑到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演化趋势,货币政策下一步或将向偏紧方向收敛,二季度全面降准甚至降息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从具体的市场指标来看,短期内货币市场利率更多时候将略高于政策指导利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破3%的概率明显下降,货币宽松将按下“暂停键”,未来几个月社融、M2等总量金融数据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也将有限。
另有观点称,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终结,组合的调整才是重点,全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在稳健的取向下根据信贷和经济表现松紧适度、灵活微调。
明明认为,货币回归中性,灵活度提升不等于宽松终结。“(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表述不多,信息减少引发政策收紧预期,但我们始终认为政策实践要早于政策表态,对政策解读也要脱离市场原本预期,经济超预期后政策回归中性,政策组合变为稳货币+宽财政+紧信用,超宽松货币回归中性后将平稳超预期的信用改善。”
结构性改革加快
除了货币政策表述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近期会议中被频繁提及。实际上,针对融资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去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措施,目前已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浙江地区为例,去年以来,辖内大型银行利用低成本优势,用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优惠政策,主动降低贷款利率。今年前两个月,辖内大型银行累计投放684亿元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是去年同期的1.84倍,平均利率为4.61%,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分别下降1.17和0.37个百分点。由于大型银行利率的下调,通过市场的传导,中小法人银行贷款利率也相应呈现下降趋势。据统计,全省中小法人机构平均利率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06个百分点。辖内21家股份制银行一级分行中,有17家利率同比下降。
在融资环境明显好转、经济下行压力缓解后,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执行要求也将有所强化。2月22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前的表述是“深化”,两个月后,这一表述则变成了“加快”。
4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此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金融服务民企,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把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质量和规模作为中小商业银行发行股票的重要考量因素。
王青认为,政策连续出台,表明当前民营、小微企业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
“下一步监管层在重点鼓励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发展,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的同时,还会加大定向降准、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以及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力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继续对经济薄弱环节定向发力。”
王青预计,在当前信贷、社融放量,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背景下,下一步央行或将重点转向民企、小微融资贵问题,企业一般贷款利率下行趋势将会延续,票据融资利率还会保持低位运行状态。